一、得寸进尺成语故事?
《得寸进尺》建议听这集儿童故事的孩子年龄:7岁及其以上出处: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解释:指的是得了一寸,还想再进一尺,比喻非常贪心,想要的越来越多,行为越来越过分。成语故事简介:邻居家的大肉包子出锅了,懒惰虫顺着香味来到了邻居家,邻居好心给了懒惰虫一个包子,结局懒惰虫不知足,第二天还来蹭饭,甚至还做了更过分的事务,惹火了邻居。
二、得寸进尺的成语故事?
得寸进尺一个成语,意思是得到一点好处,还想继续得到更多,自私得过分。下面一个与得寸进尺有关的成语故事。
古代有一个小商人,他到村庄里来做生意。一天,他来到一户人家门口,想要向主人推销他的货物。主人很客气地招呼他进门,又让他坐下来喝茶,并询问了他的货物和价格等信息。小商人心想,这个主人的生意一定很兴隆,他可以向这位主人多推销一些货物。
于是小商人开始大力地吹嘘自己的货物,同时给主人讲述了更多的特点和好处,让主人很感兴趣。主人买下了其中一件货物,并付了款。小商人很高兴地接受了钱款,但他仍然感到不满足。
于是,他又对主人说:“其实小商人还有许多货物,都很不错,无论兄弟们还可以再选购一些。”主人点头同意了,选择了另外一件货物,并付了款。小商人又获得了更多的利润,但他还未曾停下他的得寸进尺,接着又提议说可不可以再买一些货物。主人感到有些不悦,便拒绝了小商人的要求。小商人反过来却生气了,说主人不识货,无眼光。主人被气得大怒,也决定不再与这个贪得无厌的小商人做生意。
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,得寸进尺是一种不好的习性。大众应该学会知足常乐,不要由于贪图小利而破坏长远的合作关系。
三、坐井观天是成语故事吗?
是。
坐井观天属于成语,是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出来的。坐井观天的意思指坐在井里看天,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智慧肤浅之人。
《坐井观天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第12课的课文,是一则寓言故事,最早出自《庄子·秋水》。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致的争论,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看难题、认识事物,站得要高,看得要全面,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。
《坐井观天》这则寓言,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,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。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致的争论,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看难题、认识事物,站得要高,看得要全面,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。这一寓意,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,由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。
四、守株待兔是成语故事吗?
是的
守株待兔成语故事:
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,有一个农民,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.遇到好年景,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;一遇灾荒,可就要忍饥挨饿了.他想改善生活,但他太懒,胆子又特小,干何都是又懒又怕,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。
奇迹终于发生了。深秋的一天,他正在田里耕地,周围有人在打猎。吆喝之声四处起伏,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。突然,有一只兔子,不偏不倚,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。当天,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。
从此,他便不再种地。一天到晚,守着那神奇的树根,等着奇迹的出现。
成语“守株待兔”,比喻亡想不劳而得,或死守狭隘的经验,不知变通。
扩展资料
守株待兔
成语拼音:shǒuzhūdàitù
成语解释:比喻死守狭隘经验;不知变通;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。
成语出处:战国韩韩非《韩非子五蠹》:“宋人有耕田者,田中有株,兔也,触柱折颈而死。”
成语用法:守株待兔连动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
成语正音:待,不能读作“dǎi”。
成语辨形:待,不能写作“侍”。
成语辨析:守株待兔和“刻舟求剑”;都含有“不知变通”之意。但守株待兔重在“守”和“待”;形容人不作主观努力;只是存在侥幸心理;想获得意外成功;而“刻舟求剑”偏重于“刻”和“求”;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;但不了解情况变化;不知变通而采取错误技巧。
近义词:刻舟求剑、墨守成规
反义词:通达权变
成语例子:吾料兄必定出身报国,岂是守株待兔之辈。(明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九十四回)
五、成语故事是史实吗?
成语故事不一定是史实。
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,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。有些成语本就一个微型的句子。
成语(拼音:chéngyǔ,英文:idiom)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。成语,众人皆说,成之于语,故成语。成语多为四字,亦有三字,五字甚至七字以上。
六、佛说容忍换来的是得寸进尺?
包容有尺度,容忍有底线,佛说容忍换来的是得寸进尺。
没有边界的心软,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;毫无制度的仁慈,只会让对方为所欲为。
一定程度的妥协,能让自己进退自如。可是不能一味容忍,由于人是善变的,也是复杂的,一味容忍很容易让一些人肆无忌惮起来。
七、凿壁借光成语故事是
凿壁借光一个中国成语,意为借用别人的光亮。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战国时期的一段传奇故事。故事讲述了吴国的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大臣,他智慧才智过人。有一天,他接到了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,要求在一夜之间筑一座可以通风透光的大厅。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,孟尝君只能想尽办法。
故事背景
据说在战国时期,吴国国君愚蠢而昏庸,不懂得怎样治理民族。民族的大臣们也没有几许才干,无法给国君提供宝贵的建议。吴国的国内形势变得越来越糟糕,百姓们生活困苦。这时,吴国的一个小官员孟尝君开始崭露头角。
孟尝君的智慧
孟尝君智慧机智,知道要想引起吴国国君的重视,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让他震惊的建议。经过深思熟虑,孟尝君想到了一个创造性的主意——凿壁借光。
凿壁借光的故事
一天,孟尝君提出了一个建议,他说:“陛下,如果能够在宫殿的墙壁上凿开一些小窗户,让阳光透过窗户进入宫殿内部,那么就不再需要使用蜡烛或灯火,也能保持宫殿的明亮。”国君听了孟尝君的建议,觉得非常新奇,就决定试一试。
孟尝君命令工匠们在宫殿的墙壁上凿出了许多小窗户。当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到宫殿的庭院和大厅时,整个宫殿瞬间明亮了起来。国君大为欣喜,对孟尝君的智慧赞叹不已。
成语的含义
凿壁借光这个成语,后来就被用来形容借用别人的智慧、经验、智慧等来难题解决或取得成功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有时候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,而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智慧,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难题解决的技巧。
比如,如果你在职业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,你可以向身边更有经验的同事请教,借鉴他们的思路和解决办法。这样,你就能够凿壁借光,借用别人的智慧来难题解决。
凿壁借光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虚心进修的态度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,我们应该善于向别人进修,吸取他们的优点。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智慧,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,取得更好的成就。
凿壁借光这个成语故事不仅展示了孟尝君智慧才智的一面,更告诫大众要善于借鉴和进修他人的智慧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挑战,如果能够虚心向别人请教和借鉴他们的经验,就能够更好地难题解决,取得成功。
因此,无论我们面对何样的困难或挑战,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,善于借鉴他人的智慧。借用别人的光亮,我们就能够在黑暗中找到路线,迎接更光明的未来。
最后,我想引用一句话作为:“行万里路,胜读万卷书。”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不断进修,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成功。
谢谢大家的阅读!
八、墨子劝学是成语故事吗?
是的。大意讲:有在子墨子门下游玩的人,子墨子说:“何不进修啊?”
回答说:“我家族中没有人学他。”
子墨子说:“不是这样的,爱美的人,难道说我家族中没有人爱美,因此我也不爱吗??
想要富贵的人,难道说我家族中没有人想要吗?因此我也不想要吗?”爱美。想要富贵的人,不用看别人行事,只要努力去做。就是天下最珍贵的。
九、昂首挺立是成语故事吗?
“昂首挺立”不是成语,含“昂首”的成语只有5个:
1、昂首阔步ángshǒukuòbù解释昂:仰,高抬。抬起头迈开大步向前。形容灵魂抖擞,意气风发。出处老舍《鼓书艺人》二十四:“新郎昂首阔步,在他身边迈着鸭子步,为的是显摆他那马靴和银马刺。”
2、昂首伸眉ángshǒushēnméi解释伸:扬。抬头扬眉。形容意气昂扬的样子。出处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乃欲仰首伸眉,论列是非,不亦轻朝廷,羞当世之士耶!”
3、昂首天外ángshǒutiānwài解释抬起头望着天边。形容态度傲慢,或做事脱离实际。出处清·归庄《王大痴像赞》:“昂其首,睅其目,举觞而望青天者,是为王大痴。”
4、昂首望天ángshǒuwàngtiān解释仰起头,望着天。喻指眼光向上,作风浮泛,不肯放下架子、深入基层。出处清·归庄《王大痴像赞》:“昂其首,睅其目,举觞而望青天者,是为王大痴。”
5、昂首挺胸ángshǒutǐngxiōng解释抬起头,挺起胸膛。形容斗志高,士气旺。出处欧阳予情《小英姑娘》:“她伸开两手昂首挺胸,狂了似的往外跑。”
十、刻舟求剑坐井观天是成语故事吗?
跟刻舟求剑类似一样的成语,属于需要故事。
亡羊补牢、画龙点睛、坐井观天、叶公好龙、郑人买履
1、亡羊补牢
解释:亡:逃亡,丢失;牢:关牲口的圈。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,还不算晚。比喻出了难题以后想办法补救,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。
出自:《战国策·楚策》:“见兔而顾犬,未为晚也;亡羊而补牢,未为迟也。”
译文:看到兔子,再回头狗,还不算太晚了;羊逃跑而修补,还不算迟的。
2、画龙点睛
解释: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。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,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,使内容生动有力。
出自:唐·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·张僧繇》:“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,每云:‘点睛即飞去。’人以为妄诞,固请点之。须臾,雷电破壁,两龙乘云腾去上天,二龙未点眼者见在。”
译文: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,常说:‘点眼睛就飞走了。’人认为荒诞,坚决请求点的。一会儿,雷电破壁,两龙乘云腾走上天,两条龙没有眼睛的人看到在点。”
3、坐井观天
解释:坐在井底看天。比喻眼界小,见识少。
出自:唐·韩愈《原道》:“坐井而观天,曰天小者,非天小也。”
译文:坐在井,看天,说是小的,不是天大致的。
4、叶公好龙
解释:叶公:春秋时楚国贵族,名子高,封于叶(古邑名,今河南叶县)。比喻口头上说爱慕某事物,实际上并不真爱慕。
出自:汉·刘向《新序·杂事》记载: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,器物上刻着龙,房屋上也画着龙。真龙知道了,来到叶公家里,把头探进窗子。叶公一见,吓得拔腿就跑。
译文: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,器物上雕刻着龙,房屋上的画着龙。真龙知道了,来到叶公家里,把头探进窗子。叶公一见,吓得拔起腿就跑。
5、郑人买履
解释:用来讽刺只信教条,不顾实际的人。
出自: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“郑人有欲买履者,先自度其足。”
译文: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。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,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。